main
top
二、登 州 文 会 馆
首页 > 院史展览 > 第一展厅
  1864年初,美国长老会狄考文夫妇(Mr. & Mrs. Calvin Wilson Mateer)在登州(今蓬莱)西北一座观音寺内办起了一座寄宿的“蒙养学堂”(Boy’s Boarding School),招收贫苦人家的6名学童,讲授国文、科学、宗教等课程,学制六年。1876年狄考文将蒙养学堂更名为文会馆(Wen Hui Kuan),学制增长为9年,分为备正两馆。正馆6年,相当于高等教育程度,其中隐含中学教育;备馆3年,达到高小程度,隐含蒙学。由此文会馆成为中国第一所现代高等教育机构。1882年美国纽约基督教长老会国外宣道部认定该校教育已达高等教育程度,允许其更名为登州学院(Tenchow College),中文名仍称文会馆。
   为使现代科学教育扎根中国,狄考文自己学习中文,坚持采用汉语授课,聘请中国教师讲授四书五经,翻译和编写了大量自然科学类中文教材,如笔算数学、行学备旨、代数备旨等,很快被国内很多中小学使用,因此狄考文又被称为“中国现代科学教育之父”。 
  文会馆在狄考文和赫士的带领下自制和购买了很多教学设备,包括锅炉、蒸汽机、柴油机、电动机、发电机、铣床、电镀设备、磨光机、螺丝机、显微镜、望远镜、瓦斯灯、烧焊用具、各种电池等,是当时整个中国设备最先进、齐全的学校。文会馆1904年搬迁至潍县,与由青州迁来的广德学堂合并成广文学堂。
  登州的医学教育
  英国浸礼会医生卜维廉 (William Brown) 于1870年到烟台,开展现代医疗和医学教育,是在山东播下西医种子的第一人。1883年,聂会东夫妇 ( Mr. & Mrs. James Boyd Neal)受教会派遣到山东登州,开办与文会馆相关的新医药工作及医学教育。聂会东夫妇开办了小型的诊所收治病人,并收学徒进行医学教育。他招收的第一班医学生5人,1890年学生毕业后聂会东夫妇到济南开办新的医院和医校。

  狄考文还根据自己学习汉语的经验编写《官话类编》,成为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学习汉语的必备教材,也为未来的齐鲁大学成为国内唯一一所主要采用汉语教学的高水平教会大学打下基础。作为中国最早的白话文教材之一,《官话类编》一直到新文化运动后才被新教材取代 。
  文会馆除讲授国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外,还开设心理学、逻辑学等社会学课程和音乐课程。文会馆的音乐课程由狄考文夫人邦就烈(Julia A. Brown )负责,1872 年她收集自己的讲义出版了《乐法启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音乐教材,文会馆开创了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先河。

  狄考文(Calvin Wilson Mateer),1836 – 1908,美国宾夕法尼亚人,神学和法学博士,基督教北长老会传教士,著名教育家,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1863年底来华,率先在中国建立从小学到大学的现代教育体制,1890年被基督教来华传教士推选为“ 中华教育会”首任会长。主持翻译的《官话和合本圣经》被海内外认为是最规范的白话译本,其语言成就对新文化运动初期中国新文学起到了催化和示范的作用。现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原齐鲁大学校园)内保存完好的考文楼(教学五楼)即为纪念狄考文的卓越贡献而命名。

  赫士(Watson Mcmillen Hayes),1851-1944,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教士,1882年来华,创办山东第一家报纸《山东时报》,1896—1901年任文会馆馆长,1901—1903年任山东大学堂总教习,1904—1919年任齐鲁大学神学院教授,1919年创办华北神学院,1922年迁往滕县。首创“ 化学” 学科名词,编译出版《天文揭要》、《声学揭要》, 《热学揭要》,《光学揭要》等十几种教科书和著作,对中国现代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1942年与其他英美人士一起被日军关押在潍县集中营,1944年在集中营逝世。


  柏尔根(Pall D. Bergen),1860 - 1915,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传教士,1893年到登州文会馆任教,1901年接替赫士出任监督,1904年随文会馆一起迁潍县,继续担任广文学堂监督。1915年病逝于潍县。现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原齐鲁大学校园)内仍有保存完好的“ 柏尔根楼 ”即为纪念柏尔根的杰出贡献而命名。

  邦就烈(Julia A.Brown),1837-1898,狄考文原配夫人邦就烈,又名狄邦就烈,1863年随狄考文到达登州,一生在登州传教、办学,把全部心血都献给了登州蒙养学堂和后来文会馆的学生们,深受学生爱戴,被誉为“育英寿母”。她在文会馆开设音乐课程,系统地讲授乐理知识、唱歌知识和填词谱曲知识,开创了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先河。





  1898年,清政府筹建京师大学堂,请同文馆总教习丁韪良为西学总教习,考选了一批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中国青年来校任教,文会馆的8名文理科毕业生,包括刘永锡(1881届),于志坚(1881届),仲伟仪(1885届),朱葆琛(1888届),王长庆(1890届),于志圣(1890届),綦鸿奎(1893届),连英煌(1896届),成为中国第一家公立大学的首批西学教师。


  1901年初慈禧发布“ 变法上谕 ”,9月15日下令各省设大学堂。 山东巡抚袁世凯首先响应。当时文会馆因义和团运动停办,袁世凯请文会馆馆长赫士为总教习,赫士率领文会馆大部分师资,包括美籍教习4人、文会馆早期毕业生和汉文教习11人和新毕业生8人,到济南筹办山东大学堂。赫士沿用登州文会馆办学的方法、条规,采用文会馆的课本、教材及教学仪器设备,参照文会馆办学的各项经费开支编制预算,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筹备,于当年十月份,在济南泺源书院正式开学,山东大学堂成为京外第一所公立大学。

  袁世凯将山东大学堂开学的消息上奏清廷,清廷授予赫士和袁世凯“双龙勋章”,并于11月25日谕令各省仿照袁世凯所定的《山东学堂章程》办学。谕旨称:“查袁世凯所奏山东学堂事宜及试办章程,拟先于省城立学堂一区,分斋督课。先从备斋正斋人手,稗初学易于速就,渐有师资,再行次第推广。其教规课程参酌中西,而谆谆于明伦理循礼法,尤得成德达材本末兼资之道。着政务处即将该署督原奏并单开章程,通行各省,立即仿照举办,毋许宕延”。文会馆的办学经验从山东大学堂推广到全国。

  文会馆各期毕业生也被聘为各地大学堂教习,如李天相、宋景清、陆之平、周云路、冯文修等任山西大学堂教习;朱学儒、生格敬、邵次明、王仰之、周益训、陶立等任云南大学堂教习。